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财讯 > 正文

上海为什么没有世界级的雕塑?(3)

那一刻,我心中涌起许多的感叹:一个城市没有留存历史的公共艺术,就像一个富有的家庭,藏满金条却没有一件艺术品一样。

不必回避的困惑,富有的时代与精神的贫瘠

上海曾经是近代中国城市雕塑的发源地,也是雕塑艺术的繁荣之地。

从 1865 年起,法、英、德、俄等国就在上海建立了各种纪念碑和纪念像。

比如著名的伊尔底斯纪念碑 ‌,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 1896 年在黄海风暴中沉没的 " 伊尔底斯 " 号上的 77 名德国海军官兵而建。纪念碑最终被收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;

比如巴夏礼铜像,是英国驻华公使,1885 年在华因疟疾去世。1890 年,一座 6 米高的铜像在他去世五年后在外滩南京路上矗立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这座铜像被日伪当局拆除 ‌;

比如 ‌ 马嘉理纪念碑 ‌,纪念 1875 年在云南非法入境被杀的马嘉理,由枣色大理石雕凿而成,后被日本占领当局拆除 ‌。

可惜的是,几十年上海经济的繁荣,并没有给上海公共艺术带来真正的春天。

在上海的 1034 座城市雕塑中,优秀作品仅占 10%,另有 10% 属劣质作品,80% 的作品水平很平庸。这反映出上海在城市雕塑的创作和选材上存在问题,缺乏精品力作 ‌。

老上海人一定记得,淮海路茂名路口有个《打电话的少女》铜像。

1996 年这个铜雕首次落户淮海中路,2000 年,铜雕被几个案犯偷走切割,仅以 900 元卖给了废品站,却获刑 10~12 年不等。2006 年这个铜雕在原地重建,却在 2010 年又被人拦腰切割偷走,现在看到的这个铜像,是 15 年前第三次重建的作品。

像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,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上海。

如今的互联网世界,许多人炫酷着千万级名车、上亿的豪宅,还有 7 位数以上的珠宝、名表,却很少有人关注、投资我们上海街头的公共艺术。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