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财讯 > 正文

理财产品收益“注水”?业界呼吁规范业绩展示(2)

蔡梦苑直言,这类问题频发会带来诸多危害:首先,若产品实际表现持续低于合理预期,会影响投资者对行业专业性与诚信度的认可度;其次,过度关注短期业绩表现与规模排名,机构可能削减在投研体系建设、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等核心能力上的投入,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;再次,资金若过度追逐短期业绩亮眼的产品,可能削弱理财资金服务于实体经济长期融资需求的功能,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。

理财产品收益“注水”?业界呼吁规范业绩展示

业界呼吁规范业绩展示

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5年三季度,27家理财公司(不含合资理财公司)4874只(含子份额)到期封闭式公募人民币产品中,固收类理财产品业绩基准中枢达标率均值为51.84%,加权平均兑付收益率为2.7%,环比下降0.26个百分点。

对于近半数产品无法达到业绩基准中枢的原因,蔡梦苑分析称,一是“资产荒”背景下收益空间收窄;二是债市波动加大投资难度;三是净值化转型中的策略调整,随着估值整改深入推进,理财公司更注重风险控制与流动性管理,在收益性、安全性、流动性的“不可能三角”中,策略选择更趋谨慎,相应削弱了收益潜能。

受访机构和人士认为,除了行业要规范业绩展示外,投资者也应该对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建立更专业和理性的认识。

蔡梦苑表示,首先,在产品业绩展示上,应明确业绩比较基准为参考目标而非收益承诺,避免设置过于宽泛的浮动区间。建议引入旗下产品历史达标率、平均实际兑付收益率等辅助指标,增强业绩表述的合理性与可比性,同时,强化风险披露,重点提示流动性、信用风险及净值波动可能性,帮助投资者建立合理预期。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