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头条推荐 > 正文

迪卡侬在中国走了一段弯路(2)

但零售端表现却不佳。自2022年起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多家大店缩小面积或关店。尽管中国仍是全球前五大市场,但销售表现落后于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地。

业绩增速也在放缓。2021-2023年,全球收入同比涨幅分别为21.3%、11.7%、1.15%;净利润同比涨幅为66%、1%、0.87%。

最初的导火索,来自疫情对实体零售业的冲击。财新网曾援引迪卡侬内部员工的表述指出,疫情期间迪卡侬中国销售明显下滑,2023年恢复正增长,但仍未回到2019年的水平。

2024年,迪卡侬启动“自救行动”,一改昔日将宣传费用控制在营业额的1%以内的低调打法。

更换了设计更扁平的新LOGO,大幅提升营销支出,与巴黎奥运会等赛事达成合作;在9个原有的大众运动品牌之上,再推出VAN RYSEL(公路自行车)、KIPRUN(跑步)等4个专业品牌。

迪卡侬试图获得中产青睐,通过入局专业户外运动赛道,吸引更多高消费力群体的关注,在撕掉“平价标签”的同时,改善经营情况。

在中国市场,迪卡侬的改革策略推进得更为深入。

目前,迪卡侬在上海总部的门店里设立抖音、天猫直播间,全力加码中国电商渠道;调整以前的“4000平方米大店、体验式购物”模式,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郑州等城市开设了多家面积控制在15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概念店。

它还挖来了“lululemon中国一号员工”张晓岩担任CMO——曾负责品牌战略、社群运营,是lululemon中国从0到1的关键人物。迪卡侬显然想复制lululemon的“中产魔法”。

但令人意外的是,迪卡侬的业绩并未因改革而翻盘,反而跌得更厉害了。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