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头条推荐 > 正文

迪卡侬在中国走了一段弯路(5)

不一定是坏事

据业内人士分析,此次出售中国子公司30%股权,交易方式大概率会采用“增资扩股+老股转让”混合方案。

另据多方信源交叉印证,已有“多家国际PE及主权基金”签署保密协议,但有部分机构提出“高于30%”的诉求,而迪卡侬家族倾向于保持控股权,谈判因此尚未有新进展。若顺利,首轮竞标将在今年三季度完成。

实际上,于迪卡侬而言,这不一定是坏事。毕竟这不是撤出中国的信号,而是将中国业务交给PE或本土公司运作。按常理而论,后者会更懂中国消费需求,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快。

过去,有多个国际品牌通过此形式,迎来事业的“第二春”。

2017年以前,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已步入瓶颈期,在快餐业的市场份额从最高点的17%下降至13%。2017年,麦当劳美国官方曾表示,将在美国、中国关闭表现不佳的220家店。

同年,麦当劳与中信、凯雷投资达成合作,以最高20.8亿美元的价格,出售了其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,麦当劳中国进入“金拱门时代”的本土化运营模式。

时间来到2025年,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在不久前表示,麦当劳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突破7100家、较2017年翻了3倍,每年服务的顾客人次超过13亿,通过数字化等改革,快速适应了中国市场的新趋势。

百胜中国的路径也相似。2016年,拥有肯德基、必胜客和塔可钟的百胜中国宣布从百胜全球脱离,获得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共计4.6亿美元的投资。近年来,百胜中国业绩持续走高,2025年一季度经营利润同比增长7%,迎来一个小高峰。

不破不立,让出中国业务的经营决策权,或许才能真正实现翻盘。全球品牌的荣耀,在本土市场面前,永远无法依靠历史和血统维持。

首页上一页...2345 5
(责任编辑:卢其龙 CN070)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