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头条推荐 > 正文

“官僚主义”缠身的亚马逊,开始被多面夹击(2)

“亚马逊虽然净利润率基本也能在10%以上,但其在中国区的红利期已过。”有跨境卖家曾告诉虎嗅。

头部卖家可以依靠爆款产品支撑整体利润,并用约5%的利润评测新品和处理存货,且平台会优先将流量分给大卖。但对于新入门的商家来说,较难拿到更多增量,且随着流量成本、物流成本日渐增高,中小型卖家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。

有跨境卖家告诉虎嗅:在2022年下半年,他们就曾尝试过亚马逊自营店,但发现广告预算至少要投入30万元才能取得效果,投放ROI基本在1:1,这种情况较难带来实际盈利,只能收回成本或者亏损。

此外,各大平台早已对亚马逊的供给侧虎视眈眈,今年的竞争烈度更是明显升级。

比如同为美国企业的沃尔玛,近两年电商业务快速增长,招募中国卖家的力度明显增大。

数据显示,沃尔玛2025年新卖家中近60%来自中国,中国卖家占比从2021年的不到1%飙升至34%,仅用4年就达到了亚马逊十年的水平。

又比如,速卖通提出了一个“超级品牌出海计划”,直接开始叫板亚马逊,称要让商家用在亚马逊一半的成本,在重点市场实现更高的成交

多重因素加持之下,中国卖家的布局重心也悄然出现变化。比如安克等知名出海品牌已开始将新品首发放到其他平台上,又比如今年海外双11前,一批曾长期稳居“亚马逊类目王”的头部品牌,如骑行品牌ROCKBROS、车载冰箱品牌冰虎Alpicool等,在其他平台如速卖通海外仓的备货量也开始翻倍。

供给侧的竞争很可能成为亚马逊电商业务的隐藏危机。

毕竟,据数据显示,中国卖家已占亚马逊全球活跃卖家的50.03%,首次突破半数;而在年销售额超100万美元的约5.1万名卖家中,57%是中国卖家。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