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财讯 > 正文

时隔十年,最高规格会议定调新一轮城市发展(6)

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。不过,在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,城市建设却陷入“大而全”的怪圈,城市的样子愈发同质化,相似的摩天大楼、金融中心、宽马路在城市间“复制粘贴”。从十年前开始,业内就不断呼吁,要强化城市个性、避免“千城一面”。

进一步收紧的“限高令”让城市告别“超高层建筑”竞逐,而“禁丑令”则让城市不得不重新思考,什么才是代表城市的地标建筑。更细致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求解:比如,如何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和城市风貌管理制度,让“千篇一律”的店招走向个性化、特色化?又应该如何更好地使用灯光秀、霓虹灯,以保留城市独特的文化印记?

此外,面对市民对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,各类文化场馆也成为城市加码布局的新地标。在剧院、音乐厅、美术馆等数量增加之后,质量还需继续提升,比如,如何提升内容建设,助力城市文化传承?如何让高雅艺术走下“神坛”,真正让市民可及、可感、可享?

赓续城市文脉、优化城市风貌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但做成“难而正确”的事,留住城市的根和魂,方能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。

08 从治理逻辑之变看如何实现“精细化治理”

放到今天来看,城市治理早已“耳熟能详”,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。过去十年,那些隐藏于宏大叙事中的细节,常常引发生活在此处的居民对城市的“灵魂拷问”,这又推动城市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,在“交互”中推动城市变得更好。

上海率先探索垃圾分类,却引发当地市民对于各类规则bug的“吐槽”;北京对“宽马路”开刀、广州在限制电动自行车上的“仰卧起坐”,背后是有关路权的一轮轮探讨;不同需求的碰撞,还出现在夜市、“广场舞”等场景当中,各种问题都需要通过精细化治理妥善解决。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