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财讯 > 正文

袁国华:建设“科创中心2.0”,更需耐心资本护航(2)

其次是发挥“区域一体化”的优势,提升协同功能,比如近年来建设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。另外,要求引导创新要素聚集,让上海成为创新高地特别是创新密度最高的地方,吸引全球人才。

我在外地调研时,经常听到一些企业和专家说,上海“懂”怎么搞科技创新,出台的政策是“贴肉”的,而不是“挂在墙上”的。这从侧面说明了,上海现在对科技创新的认知是对齐的,能形成同频共振,可谓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俱备。

袁国华:建设“科创中心2.0”,更需耐心资本护航

9月10日至13日,以“重塑创新增长”为主题的2025外滩大会在黄浦世博园区举行。本报记者海沙尔摄

“从10到0”,寻找创新突破口

记者:在建设科创中心2.0的过程中,您觉得有哪些挑战?

袁国华:有三对关系特别值得我们思考。

首先是“国际与国内”的关系,因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,导致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都面临重构。一方面我们内部要补链、强链、延链,这个过程就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;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想办法往外走,通过技术创新、模式创新带动全链条出海。比如在老挝,空中交通很受欢迎。C909在那边开通的航班,几乎都是爆满。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机会。

还有“政府与市场”的关系。改革开放初期,我们往往是企业在前面、政府在后面,取得了很多成就。那现在面临复杂的国际挑战,这个关系该怎么处理?科技创新过程中,政府的“有形之手”和市场的“无形之手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,但并不应该是此消彼长,更可以是相得益彰。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,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