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财讯 > 正文

蔚来李斌吐槽:若按公布的订单数 大家订单有1亿了!车企“营销通胀”何时休?

“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订单数(统计),都有1亿了。我们没有参与这个‘通货膨胀’。现在车企晒订单已经变得偏营销,不利于产销的匹配,容易‘自己给自己挖坑’。”日前,蔚来董事长李斌在“2025蔚来日(NIO Day)”上的这番表态,如同一面镜子,照出了当下汽车行业存在的“订单注水”乱象。

近年来,新车发布伴随“订单捷报”,已成为行业标准动作。从“1小时破万”“72小时破10万”,到订单量以分秒计,在款款皆爆品的外衣之下,华丽的数据令人眼花缭乱,仿佛中国消费者“买车如买菜”。即便是动辄几十万元的汽车,消费者也能在未见实车的情况下轻松下单,中国车市俨然进入“秒光时代”。然而,现实却往往与之形成鲜明反差,由虚假繁荣堆砌的营销泡沫一戳就破。

据媒体报道,有业内人士统计,自年初至今,中国乘用车小订数已突破5000万辆,其中80%都是在新车发售72小时内完成的。作为参考,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公布的最新数据,今年1—8月,全国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约1793.4万辆,累计零售销量约1469.8万辆。两者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。

不仅如此,小订或盲订的转化率也相对较低。某新能源车企董事长公开表示,小订或盲订的订单转化率只有10%。以去年三季度上市的一款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新能源车为例,官方宣称其上市72小时订单破3万辆,然而直至今年7月,该车的总交付量仅为5万辆。

车企为何对小订数据如此“情有独钟”?笔者认为,背后有三重驱动逻辑。

其一,营销绑架与从众心理。在新能源赛道高度同质化的今天,“销量即声量”成为共识。消费者担心未来维修难、保值低,因此倾向于选择“爆款”以避免成为“小众车主”。因此,部分车企不惜通过刷单制造热销假象,误导消费者决策。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