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财讯 > 正文

AI时代的“石油”怎能光“采”不“炼”?上海发力“数据治理2.0”(2)

对联通这样拥有600PB海量数据的运营商来说,所谓“2.0”升级版,核心就是要让沉淀的数据“活”起来。联通的对策也是顺应AI大潮,为数十个行业打造相应的大模型,以AI驱动联通、政府以及第三方的数据进一步融合,形成更有价值的智慧和洞察力。

事实上,除了嘉宾发言,本次数商大会上公布的全国“数据要素×”大赛结果,特别是多个获一等奖的上海实践,都印证了这种“运营重于采集”的趋势。无论是黑湖科技的制造业数链融合应用,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医疗大数据创新示范,还是上海市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的跨境数字信任赋能数字文旅项目,都有一个共同特征——绝非展示“我有多少数据”,而是凸显“我用数据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”。

AI时代的“石油”怎能光“采”不“炼”?上海发力“数据治理2.0”

从技术到制度,激发数据红利

数据治理的目标通常被描述为“让数据像水一样流动”,但现实中,要实现这一目标,挑战极大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在分析数据要素流动不畅、应用不深的原因时指出,目前大部分信息系统是业务需求导向,数据分散在不同应用系统中,难以实现统一管理,导致价值割裂;后续,如果数据要进一步走向流通,其权属分散的现实会制造收益不公的矛盾。

梅宏建议,从底层技术入手,重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,为每个人、每个物理对象构建一个数字身份,形成完整的数据档案。某种意义上,这有些类似于将患者原本分散在不同医院的病历和报告集合成一份“健康档案”。按照梅宏的设想,未来,当数据能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形态存在,就可进一步构建“数联网”,从而围绕数字孪生进行数据管理,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全新模式。

AI时代的“石油”怎能光“采”不“炼”?上海发力“数据治理2.0”

除了技术层面,导致“供数难、用数难”的另一个原因,是缺乏信任和安全机制。对此,上海给出的方案是把“信任”融入数据治理的基础层。上海数据集团首席数据官沈可介绍,上海正以区块链、隐私计算为基础,建设“五位一体”可信数据基础设施,化解“信任难”。比如,通过构建分布式电子病历,医院数据就能通过加密传输和链上存证,实现“只能看、不下载、不出域”的安全使用模式。目前,上海依托区块链等技术支撑数据治理,已累计推出2.4万个API接口和数据库表,形成300多个数据产品,产品调用超过3亿次。

本次数商大会上,围绕进一步优化数据运营治理,上海宣布了一系列重要创新举措,包括与新加坡合作推出我国首个跨境数字身份互操作场景,使得新加坡企业在上海也可享受“全程网办”,以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互认取代繁琐的书面材料提交。另外,总规模30亿元的上海区块链创新基金也正式揭牌,首期规模约5亿元,将明确投向支持区块链和数据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创业。

这些举措背后是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——上海正努力扮演一个可信的“修渠人”,以技术和制度创新将“信任赤字”变为“数据红利”,从而让数据要素更好地爆发“乘数效应”。

AI时代的“石油”怎能光“采”不“炼”?上海发力“数据治理2.0”

(责任编辑:卢其龙 CN070)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