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头条推荐 > 正文

35岁,为什么注定被“歧视”(3)

去年出台的延迟退休,也恰恰证明中年人甚至临近退休的劳动者,依然有重大的社会价值,还能发光发热。

然而,一边是35岁找工作企业嫌老,另一边是60岁退休社会嫌早,中间的30年怎么活?

从大厂跳槽到小公司?拿存款回老家创业?还是放下体面,入坑“吉祥三保”?事实上,现在连失业博主的赛道都卷得吓人了。

网友调侃,如果45岁下岗反而没那么愁,社保交够20年,随便打点零工,过几年就能领退休金了。

可偏偏,是35岁。

上有老、下有小,身上还背着“中产返贫三件套”,被裁后面临的是断崖式的经济压力。

35岁还在靠投简历找工作的人,活该面临就业危机;

35岁还没结婚,她是不是嫁不出去?

35岁还没当上管理层,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奔头了;

30岁以前要抓紧搞钱、谈恋爱,为35岁做准备

在这些“主流”声音里,“35岁”不止是职场的“生死线”,更像是人生的“荣枯线”。

这种恐慌情绪,也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选择——如果35岁可能被裁,是否不太敢结婚生孩子?

35岁,为什么注定被“歧视”

图源:小红书

打破“35岁门槛”,也该提上议事日程了。

35岁,为什么注定被“歧视”

事实上,35岁“一刀切”显然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,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。

郑功成教授就以高校招聘教师为例,对博士毕业生设定35岁以内的限制性条件,几乎充斥着各个高校与研究机构。自然,按正常的读书流程,在经历本科4年、硕士2-3年、博士4-6年的学习后,博士毕业时的年龄大概在28-31岁。

但如果本硕博期间出现空档期,如就业、考研二战等,或者延毕等,那不就是妥妥的“毕业即失业”吗?

难怪博士的就业率会跌破本科,留不住的高校、进不去的企业,年龄红线让读博“性价比”备受争议。

对此,郑功成教授提出国家机关、事业单位在反就业年龄歧视方面起带头作用;将反就业歧视纳入法律,给予明确规制等建议。

35岁,为什么注定被“歧视”

图源: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截屏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