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财讯 > 正文

银发经济|专访鹤逸慈执行董事赵强:产能过剩与认知不足并存 银发经济需“慢工出细活”(2)

从当前的养老模式来看,据赵强介绍,一方面,随着近年来失能老年人的比例上升,老年人对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;但另一方面,疫情后不少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并不高,在很多地区,居家养老仍是最常见和普遍的模式。

银发经济|专访鹤逸慈执行董事赵强:产能过剩与认知不足并存 银发经济需“慢工出细活”

而这一模式的问题在于,居家的老年人能接触到的老年服务并不连贯。“我们现在的养老服务是跳跃式的,无论是康复服务还是用餐,或是心理疏导等都是单个点位展开。很多老年人除了出行受限,部分活动还需人陪护,各个服务的黏性都不高。”赵强称,尽管相应产品的数量及质量有了明显提升,但“需求大、供给散”的问题仍在困扰着一众从业者。

此外,老年产品的消费认知也是赵强提到的,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。据他介绍,不少消费者在购买老年用品时都是“只比价格,不问功能”,导致市场存在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。以轮椅为例,赵强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消费者往往更关注价格,许多老年人购买了低价轮椅后会因维修服务缺失陷入“坏了再换”“越坏越倾向低价”的循环。

除了老年消费者自身,不少子女对老年产品的了解也仅停留在“基础护理”层面,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。“反观保健品市场,老年人愿意花高价购买,说明消费潜力未被正确激发。”赵强称。

应用端仍需普及智能化与普惠化是未来增长的“双引擎”

除了上述因素,赵强提到的供需错配还体现在场景应用上。

以公共交通为例,据赵强回忆,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在地铁上配备了无障碍设施,但实际使用率并不高。抛开需求人群出行数目这个变量,认知不足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。“许多老(年)人不知晓服务信息,各方缺乏定向宣传,需求端与供给端之间隔着一堵‘认知墙’。”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