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财讯 > 正文

银发经济|专访鹤逸慈执行董事赵强:产能过剩与认知不足并存 银发经济需“慢工出细活”(3)

在赵强看来,要解决上述问题,除了社会各界加大宣传普及力度,从业者也需要加强服务供给。“银发经济不是快消品生意,必须靠服务驱动。”赵强强调,老年用品的核心在于解决个性化需求,如轮椅选购需考虑使用者的身高、上肢力量、使用场景等,但行业内一直缺乏专业的导购服务。

赵强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近期陆续有企业尝试抛开产品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,如鹤逸慈就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了辅助器具服务中心,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体验、使用培训及维修等服务。

“去年我们为(北京市)东城区、朝阳区、西城区2000多名老(年)人提供了无障碍出行服务。不过政府购买服务覆盖面还是有限,市场化供给仍不足。”赵强称。

赵强认为,未来需构建“三级康复体系”,其中“急性期”在医院治疗,“稳定期”转至社区康复中心或养老服务机构,居家阶段则由专业机构提供上门服务。“关键在于打通医保、民政、残联的政策接口,例如将辅具租赁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报销范围。”赵强称。

技术创新层面,外骨骼机器人、智能护理床等产品开始崭露头角,但高昂的成本制约了普及度。赵强给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算了一笔账:一台外骨骼机器人的售价平均在百万元左右,医保报销后单次使用仍需自费240元。“这对普通家庭仍是沉重负担。”赵强称。

针对这一问题,赵强提出了“共享租赁”模式。

“以北京西城区民政局、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推动的辅具租赁服务为例,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每年可以享受租赁补贴,最高可达租赁费用的50%(最高不超过3000元),降低了老年人的租赁辅具使用成本。我们正在探索按使用次数收费,进一步摊薄成本。”赵强透露,下一步公司将联合医院、社区康复机构、养老机构推动社区康复服务,让医疗康复延伸至社区,让老年人出院后仍能获得持续支持。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