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头条推荐 > 正文

在大厂等“死”的中年人(3)

彼时,20岁出头的年轻人加入大厂,他们对新技术红利下的岗位充满憧憬。

到今天,12年过去了,企业在衰老,业务在减退,当年的毛头小子、年轻姑娘如今也变成了中年大叔、中年妇女。他们凭借时代红利积累的技能,也逐渐在新的环境中失去用武之地。

在大厂等“死”的中年人

▲国企化工厂员工准点下班,图片来自电影《你好,李焕英》

这间接造成两个结果:

第一,旧有技能难以追上外界新需求,这一代中年人再就业变得更加艰难;

第二,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,更多地选择在大厂继续熬着。

于是,出现一群中年人拥挤在一条看不见未来的船上、忍受煎熬的现象。
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,如今在互联网大厂上演的职场戏码,曾经也在外企轮回过。

2000年左右,外企offer还是“香饽饽”、“金饭碗”,大学生挤破头也想进去外企,甚至流行一种说法,外企的保洁阿姨都比国企科员工资高。

但外企中年人也同样面临着艰难的生存空间。

外企黄金时期,常垒资本管理合伙人冯博曾在IBM、甲骨文工作过,他对「有界UnKnown」分享他观察到的情况:

“IBM里几乎没有50岁以上的人,如果你看到了45岁以上的人,他们可能都是管理层,员工基层基本全是年轻人。”

不论是曾经的外企,还是如今中国的互联网大厂,深耕在基层位置的中年人,都面临着尴尬的职场处境。

在冯博的回忆里,当年的外企中年人,最终基本走两条路线:

一种是离开外企“舒适窝”的路线,“这波人现在基本都过得不错,比如有一个去了阿里云,带领800人团队”。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