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财讯 > 正文

小米汽车首例定金案败诉 “未交车催收尾款”被判双倍返还定金(3)

汽车行业预售模式存隐忧

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,小米汽车催付尾款并非个例,梳理公开投诉平台信息发现,自2025年11月以来,针对小米汽车“付款义务与交付义务履行顺序”的投诉呈集中增长态势,涉及车型涵盖SU7系列及新款YU7 SUV。

记者查阅部分消费者提供的购车合同显示,关于尾款支付的条款存在模糊表述,仅注明“按门店通知支付尾款”,未明确与交付的先后关系,成为争议产生的关键诱因。天眼查信息显示,负责小米汽车销售任务的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,自2024年底至今已涉及超过10起买卖合同类法律纠纷,分布在上海、重庆、厦门、南京等地。

需要指出的是,小米汽车“未交车先催全款”的做法与汽车消费领域普遍惯例不符,传统车企多采用“付定金+提车时结清尾款”的模式,流程为车辆到店、消费者验车、支付尾款,最后完成交付。这一惯例建立在长期市场实践基础上,能有效保障交易公平。

“小米汽车提前结清尾款这一要求,对消费者的资金安排、权益保障等有着重大影响,属于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,消费者有权拒绝支付尾款。”马向表示。

除定金纠纷外,小米汽车近期还面临其他舆情压力。2025年5月,小米SU7 Ultra因可选配的4.2万元碳纤维挖孔机盖陷入虚假宣传争议,维权车主称该配置实际功能与小米创始人雷军此前宣传的“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,支持轮毂散热”不符,相关案件已于11月20日完成开庭质证。

有业内人士表示,在汽车行业高强度竞争下,预售模式问题隐忧浮现。首要的问题就是数据泡沫严重,部分车企将可退的“小订”数据等同于实际订单进行宣传,导致行业数据失真。此外,由于受供应链波动、产能不足等影响,不少车企难以兑现交付周期承诺,还出现交付延迟、配置缩水、续驶里程虚标等实车与宣传不符的情况。

“汽车销售应遵循‘一手交钱、一手交货’的公平原则,企业不能借格式条款将风险全部转移给消费者。”马向认为,预售模式的核心是用户价值而非营销噱头,车企需平衡规模扩张与履约能力,靠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长期发展。

(责任编辑:卢其龙 CN070)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