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商业频道首页 > 头条推荐 > 正文

滴滴与司机对话四小时:除了抽成,司机们还关注什么?(2)

评审会的运作逻辑是“当场回应、下次交账”。司机代表提问,一线业务人员必须即席回应;而在之后的评审会上,平台还要公开汇报此前的处理结果。比如第一期评审会提出的“机场车站作弊”问题,在第三期评审会就变成了一整场的专题汇报,平台详细说明了对刷单、作弊器的治理进展。

在此次长达四个小时的争论里,这些数字显得无关紧要。因为抽成比例并不是现场司机群体关注的焦点。

一位已参加过三次滴滴评审会的专家感叹,这是他见过最紧张的一次,想说的内容密密麻麻写满一张纸。还有专家代表两次抢跑上台,迫不及待要发言。

会后,网约车司机代表朱可夫在视频中回忆说:“这是意见碰撞最激烈的一次。司机们一点没留情面,场面一度非常、非常紧绷。”

“能不能把运价往上涨一涨?”

接到滴滴平台的邀请时,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庄家炽还以为,这种平台方组织的讨论大概是“走走过场”。可当第一位司机代表开口时,他立刻意识到,气氛有些不对。

作为长期研究灵活就业群体的学者,庄家炽在会前习惯性地和司机们拉起家常。坐在他身边的王哥,是个爽朗的东北汉子,板寸头、黑T恤、肤色黝黑。

王哥说自己有两个孩子要养,原本做经销商做得风生水起,但公司2024年破产,一夜之间跌落谷底,只能转身开起了网约车。

拿起麦克风,温和的王哥抛出了一个个尖锐的问题。王哥说前段时间因为腰伤,不得不打车出门,借机调研了一圈,确认“抽成是降了”,但“抽成是降了,可为什么司机却没感觉呢?司机为什么不买账呢?”

热点推送

本周关注

MORE